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莆仙论坛莆仙文化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签到03月29日
漏签

[莆仙文化]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人气:872 回复:0 赞(0)
版主
  • 帖子:
  • 精华:
  • 注册: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首先在这感谢给本期讲述旧时光的四位热心网友: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许元松老师:他22岁时在华亭镇后山大队任党支部书记,是当时全省最年轻的支部书记,后来调到华亭公社担任团委书记、党委委员,分管知青工作。他可谓是一位华亭通。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龚玉瑞老师:他是圆头学校的校长,现在已经退休,是华亭镇出名的文学家,著有多本华亭乡土读本,多篇文章刊登在《湄洲日报》、《莆田侨乡时报》等。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林福源老师:曾经是小学校长,人民教师,也是前兰花考古协会会员。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莆仙网网友“70版花亭南”:华亭名厨,热爱本土文化的莆仙网友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一提到莆田华侨,大家的第一印象肯定是江口镇,也确实,江口不管是华侨人数还是侨资对莆田的贡献,都首屈一指。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我们莆田的第二大侨乡——华亭镇。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在几位前辈的带领下,我们采集到了华亭爱国侨胞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乃至现在,对华亭的经济、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具体项目包括,在华亭修建的医院、学校、寺庙、桥梁、道路等等

由于内容太多,我们将其分为两期,第一期介绍华亭的三个主要侨乡,和华亭华侨捐建的华亭华侨医院,剩下的内容,将在下期再慢慢与大家分享。

一、华亭镇的三个主要侨村

(华亭的三紫山)

华亭,古时叫花亭,传说华亭古时有个大官,在华亭西北木兰溪畔建造了一座颇具雅致的“花亭”,人们将方言同音化,成为今天的“华亭”。

(注:乌鲁冷岳为园头村在马来西亚的主要聚集地)

华亭有海外侨胞3万余人,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是莆田市重点侨乡之—。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华亭的三个主要侨乡——园头村、柳园村和濑厝村。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说来也很不可思议,我竟然在地图上惊奇地发现:这三个村可以用流经华亭镇的一条河流串起。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该河流为华亭镇内的木兰溪支流,发源华亭三紫山(自西向东为紫霞山、紫薇山、紫云山,海拔分别为500、600、700多米)中的紫霞山,流经濑厝村,柳园村,最后汇入木兰溪,而汇入口刚好是园头村的位置。

这条普普通通的河流孕育了华亭大批华侨华人。

1.园头村

莆田文化第一村

首先看下园头村: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园头村位于莆仙交界、莆田母亲河——木兰溪一个方圆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溪心小岛上,一个典型的绿洲村庄。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因为该村人才辈出,故又称“文化绿洲”,被誉为“莆田文化第一村”。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人口只有两千多,博士、硕士有50多人,教授、科学家、作家、编辑、高级工程师、高级教师、主任医师、企业界名人百余人。

有厅处科级干部不下60人,大中小学教师200多人(其中中小学校长80多人),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有

马来西亚华文作家云里风;

国立政治大学毕业,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的高级讲师陈真元;

旅英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龚旗煌;

复旦大学毕业上海名作家、资深编辑曾元沧;

马来西亚旅英博士国际知名心脏专家陈敬雄;

旅居新加波牙医界的巨星黄震霄;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清华大学毕业留美博士曾朝煌;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政界颇有建树的省发改委主任龚友群;

海峡彼岸曾任国民党陆军中将,现为台北市莆仙同乡会理事长龚以敏先生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已退休的国民党空军少将陈福金先生

走进园头村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让我们的网友“70版花亭南”带领我们初识园头村吧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刚下车,小巷红砖映入眼帘,四周很安静,尽头转个弯又是一个天地

墙上精致的砖花吸引着我,显示华亭老华侨人对居住的讲究。

今天天气晴朗,阳光静静地倘佯在园头村的戏台广场,似乎这里曾经喧嚣热闹过

红砖广场

莆田老一辈人的起大厝观念,眼前这座便是,这是家族的荣耀,园头村亦如此

鹅卵墙,我老家也有,但再也找不到这么干净,保存这么完好的墙了

园头华侨人家

看这门半开着,我们走了进来,跟这户人家聊了起来

这位老奶奶说:“我们一家是马来西亚华侨,过去政府希望我们都能搬到涵江华侨新村”

“在粮食、户口、住房上都有照顾。但我不肯,我想既然是华亭人,还是在华亭这块地上过得舒服。”

“当时花了三四万块钱建了自己的这座房子,已经有五十多年了,现在就我和老伴住。”老奶奶道。

拐了一个弯,又一个小广场,而广场边上,数这户人家最显眼了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侧门边上的石膏雕画,无处不显示着莆田的建筑特色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叩门而入,屋主人只是透过镜框瞧了我们一眼道:“进来吧”,手里仍旧忙着她的手工小花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这么大的房子,就她一个人住着,闲暇时间接点手工活,扎一扎小花,几分钱一个

园头街巷风光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那故乡的云,华亭的华侨,有空可以常回家看看

小巷边插着砖片的土墙,那是我们共同的记忆

走着走着,路过了这个没有设门的庭院,后来才知道,这是龚氏旧祠堂

只见一个显眼的“参政堂”木雕匾额出现在眼底

这是上世纪60年代,南宋参知政事龚茂良后裔喜题的

园头华侨在马来西亚的聚集地——加影

解放初期,据统计该村人口有二千多人

可耕地每人不足一分,村民生活非常贫困,不得已向外谋求发展。

据说早在清末民国初就有一批同乡买棹南来谋生,他们起初是当种植或造路的劳工

后来略有积蓄,就在加影经营脚车及汽车零件生意。待奠定基础后,家乡许多亲友相继南来,在此定居

目前,在马来西亚乌鲁冷岳的园头村同乡共有4千多人

比在老家的园头村人数还要多,而且绝大多数住在加影。

2.柳园村

柳园村将在下期集中介绍,这期略,上图为柳园村一户人家盖大厝。柳园村历史上出了一名武状元。

3.濑厝村

华侨人家——黄升福大厦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为了能够见识濑厝村的华侨老宅,林长辈带我们来到了这户人家——黄升福大厦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林长辈似乎跟这家有往来,进去打了一声招呼便请我们进去了,主人也很热情

刚进门,就被眼前宏伟的建筑震住了,犹如推开了皇门,这才是真正的莆田大院

爬山入门的门顶阳台,环顾一周

石基、石栏、石刻、石雕、石房,坚固美观,用低调的奢华来形容,再贴切不过

石头门把院子围成四四方方,或许可以防盗,房子也更结实了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横批:福禄寿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雕梁画栋,木石混合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八角木窗、蓝色花纹,给建筑加了不少分

皂青色的木门上,贴着莆田独有的白额联

在二楼厅堂,墙上挂着两排框起来的老照片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可以看到昔日在老家的繁荣景象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有一块省政府颁发的“乐育英才”匾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上世纪在莆田很流行的一种建筑瓷砖拼接画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南瓜石柱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一只精瘦略显发怒的小狮子

二、华亭华侨医院

1.华侨医院首个旧址——1958年的保健院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华侨医院前身——“华侨保健院”,许老师带我们来到了它的首个旧址,现在就剩眼前的这栋红砖房了。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这沿街一排也是当年保健院的一部分,医院于1958年建成使用。由于侨胞的慷慨捐资,当时医院的医疗设备十分先进。

不仅引进了德国的X光机,就连救护车都是奔驰等大牌。

“上头有大人物来莆田视察,党政领导还会向医院借车”,许先生颇为得意地向我们介绍道。

后来,由于现有的规模日益支撑不了更庞大的需求,在外华侨又出资在不远处择地兴建了另一所保健院。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这里的红砖房就转手给了当地集体所有的陶罐厂,用以烧制陶器瓦罐。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随着陶器品逐渐退出日常生活用品后,该厂也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据说当年这个保健院规模还是挺大的,但是后来有些楼房被拆,到现在就只剩一间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八十年代时期,这些空房出租给鞋厂当员工宿舍楼。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墙下还堆着一些废弃的成品。

2.华侨医院第二个旧址——1978年的保健院

保健院门诊部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离开了第一座红砖房,我们在许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第二次修建的华侨保健院,这条路进去就是了

小路进来,眼前一座三层壮观的保健院门诊大楼映入眼帘。

文革末的1976年建成了这座石头房—华侨保健院。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海外侨胞即使身在异乡,依然牵挂家乡人民,他们为华亭人谋求了太多福利。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保健院的门诊部大门,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两根罗马柱,气势恢宏。

这里已经荒废了,空得只剩下建筑骨架。

门诊大厅的地板上散落着成堆的木头,和发出腐臭味道的龙眼干。

门诊部楼道。透光透风的石刻样式,让整体风格变得雅致起来了。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窗外新民楼拔地而起,而这座废弃了十几年的医院,像个孤寡老人,为华亭人民奉献了一辈子,却再也无人问津。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医院的顶楼——三楼,房梁木桩骨架裸露

站在高耸的屋顶之下,通透的大厅和走廊,我们总有时空穿越的错觉,仿佛一切的忙碌还近在眼前。

石灰脱落,墙壁老旧,这样的画面一遍遍冲击着我们的神经。

保健院住院部

门诊部后面还有一栋住院部,虽然建筑样式相比于门诊部来说较为普通,但看上去依旧十分壮观,背后就是华亭的三紫山。

住院部和门诊部之间有很大的一片空地,现在被村里人开垦为农田了。

住院部一楼走廊,花岗岩的石头柱

这是捐建这处保健院的华侨名单。早在解放前后,华侨便为家乡做出了极大贡献。

当时战后国内经济是烂摊子一片,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华侨们动用集体力量,在上海兴安会馆汇集了一大笔资金后,运回华亭,为老百姓解决物质困难。

墙壁上遗留着当年写下的行为规范。

住院部内部构造,黄色调的墙壁,石头构造的墙基

楼房空空荡荡,在里面说话都能听到回声。

垃圾成堆的房间,散发着一股难闻的味道。

人去楼空的凄凉感非常强烈,呆久了整个人都觉得很惆怅。

从住院部望向前面的门诊部,当时就是这两座房子挽救了不计其数的性命。

不知道那些曾在这里看过病的人,会不会还是记着这块地方。

医院远处是三紫山,从左到右分别是紫霄、紫霞、紫云。壮丽的三紫山像一个天然的屏障,保护着华亭人民的平安。

或许,在许多人眼中,华亭华侨就如同这三座山一样,给予了他们无穷无尽的慰藉。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这块土地现在一直闲置着,老百姓不愿意看到这里和商业利益挂钩。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这里的老人协会一直挡着,他们说除非政府答应这块地方用来做公益,他们才愿意奉献出来。如果是私营的,绝对不肯妥协。

临走时,我们在医院不远处发现一个陶瓷瓦罐,做工精致,不知道是什么年代制作的,许元松老师对古物有所研究,所以饶有兴趣地拿起它研究了一番。

3.现在的华亭华侨医院——建于1997年

随后,我们来到了第三座华侨医院,1997年,由爱国侨胞捐资300万元建成。这是一座现代化医院,从建筑风格来看,已与现在多数楼房没有差别。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华侨医院地处城厢区西南部,位于华亭镇圳头村(濑榜公路3公里处)。

目前医院总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是一家集临床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公立医院,是医保、新农合地点医院,是莆田市六家甲类卫生院之一。

全院现有职工92人(在编 72人,编外20人),其中,医护人员79人,行政后勤人员13人;高级职 称4人,中级职称11人。

医院配置有数字化拍片机(DR)、500MA带电视透视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纤维胃镜、麻醉呼吸机、黑白B超及彩超等一批贵重的医疗设备。

设置有内科、儿科、外科、骨 科、妇产科、防疫科、医技检验等医技职能科室。

中将、少将、名人层出不穷的莆田文化第一村

第三座华侨医院,也是目前最新的一座。这里硬件设施齐全,医疗队伍庞大,他们是华亭人民身体健康的有力保障。华侨作为幕后的贡献者,值得所有华亭人民铭记在心


楼主 2017/8/17 17:43:11  超级管理 编辑 删除
没有找到符合条件的信息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我要回复

该帖已关闭回复